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白春霞
“智能制造不是推翻传统,而是用新技术重构竞争力。”近日,在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举办的“工匠榜样进校园”讲座上,吉利控股集团讲师张立波通过吉利集团三次创业的典型案例,解码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密码”,将企业实战经验融入职教课堂,为百余名师生呈现了一堂生动的产业公开课。
从吉利创始人李书福拆卸轿车研发的经典案例切入,张立波还原了北极花制冷电器厂转型汽车制造的突围之路。他讲述了吉利从捕捉制冷产业机遇到实现摩托车国产化替代,再到全球化布局智能汽车的历程,并展示了中国首辆豪华踏板摩托车的设计图纸,生动诠释了“替代性创新”如何推动企业跻身全球汽车十强。这一分享激发了学生对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的深刻思考。
“讲座颠覆了我对传统制造业的认知。吉利每次转型都踩准了技术节点,这启示我们既要精技能,更要懂产业趋势。”来自贵州工商职业学院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吉利汽车订单培养)专业的学生杨旭感慨道。
“工匠榜样进校园”作为贵州工商职业学院的年度重点工程,聚焦新能源、智能装备等领域,联合行业领军企业技术专家共建“产业—教育”知识共享生态,为学生带来行业前沿理论与实用技术,这正是学校与企业以订单班形式联合培养人才的生动体现。
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探索双元混合制办学模式,开设了“吉利名企就业班”。在人才培养中,学校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课程共研、双师型队伍培育、实训基地智能化改造等举措,精准培育高技能人才,使毕业生能够无缝对接企业岗位需求。
工厂搬进学校,学生上学即上岗。在贵州工商职业学院的汽车实训基地,不仅配备了“吉利订单班”专用教室和实训设备车辆,还设置了新能源实训区等12个区域。根据企业需求设置的实训项目在校内实现了与企业的全产业无缝对接,使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岗位。
“通过高度还原职业场景,课程在实战中推进,学生不出学校就能切身感受真实工作场景、学习职业技能。”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工程学院专职教师伍天海介绍,“在这里,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理论知识,还能通过实战演练掌握职业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校通过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与企业共同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为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创造条件,使教师能够将实践经验带回课堂,反哺教学。
“学校要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真正做到‘既能动口,又能动手’。”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工程学院院长韦昆表示,学校已建立起“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制度,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跟岗访学”和“顶岗实践”,提升其技术技能。
据统计,工程学院目前拥有专兼职教师100余名,其中专任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或近五年累计不低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50%。
在校企合作打造的“吉利订单班”中,学生在校期间即接受企业定制化培训,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工程学院2024届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学生韦雨,毕业后即入职浙江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旗下衢州极电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2017级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1班潘国徽,入学即与吉利集团签订实习、就业协议,2020年入职吉利,如今已成为杭州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现场管理助理,完成了从一线员工到管理岗的晋升。
近年来,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深化合作,“吉利订单班”将岗前培训和专业技能相结合,前置人才培养,让职业教育更加贴近产业需求,培养出符合实际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数据显示,吉利名企就业班毕业去向落实率高达98%。
【记者手记】
这场名为“工匠榜样进校园”的讲座,表面上是企业讲师讲述创业史,实际上揭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命题:如何让课堂与产业“零时差”接轨?
这场校企共舞启示我们,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或许就藏在那间既能听见机器轰鸣、又能展开创新研讨的实训教室里。订单班的“定制感”令人印象深刻,从专用教室到新能源实训区,从企业图纸进教案到技术骨干当导师,校企合作已超越简单的“输送人才”,转而构建起一套知识共享的生态。
“既要精技能,更要懂产业趋势”的感受,恰恰印证了这种培养模式的突破:职业教育不再是被动适应市场,而是主动参与产业演进。当教师带着企业一线的机油味站上讲台,当学生拆装的不再是教学模具而是真实产线上的零部件,这种“真刀真枪”的实训,消弭了传统职教中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感。
加杠杆的炒股软件,普通人如何加杠杆炒股,股票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