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8年冬,淮海战役的双堆集战场上,黄维兵团的国民党士兵遭遇了一种让他们无法理解的武器:炸药包从天而降,爆炸后工事内的人七窍流血而死,身上却找不到弹片伤口。
幸存的士兵惊恐地称其为“没良心炮”,而真相令人震惊这不过是解放军用汽油桶、黑火药和木板拼凑的土制抛射器。
更讽刺的是,它的技术原型竟源自31年前英国一战发明的李文斯抛射炮。英国人用它抛射化学武器,解放军却用极端简陋的条件,将其改造成攻克钢铁堡垒的“战场杠杆”,甚至让敌军误以为解放军装备了神秘重炮。
1916年,一战堑壕战陷入僵局,英军上尉威廉·霍华德·李文斯发明了一种粗管抛射器,能将装满燃烧油的桶状弹丸抛射180多米,用于摧毁铁丝网和堑壕。
这种“李文斯抛射炮”虽威力惊人,但体积庞大、精度差,很快被更先进的火炮取代,沦为历史注脚。 谁也没想到,30年后,它的设计原理会在东方战场上被一群缺乏工业基础的军人“复活”,并发挥出远超原型的实战价值。
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面临残酷的装备代差。 攻打临汾时,士兵被迫肩扛炸药包冲锋,在敌军机枪火力下伤亡惨重。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工兵连长聂佩璋目睹战友牺牲,决心找到替代方案。
一次偶然机会,他发现废弃的汽油桶能承受黑火药爆燃压力,便带领战士试验:将油桶埋入土中作炮管,桶底装抛射药,桶口放置带木板的炸药包。 简陋的“飞雷炮”就此诞生。
最初的飞雷炮射程仅几十米,且炸膛风险极高,被战士戏称为“折磨人炮”。 聂佩璋团队通过关键改进突破瓶颈:用圆形木板隔离抛射药与炸药包,提升气密性;改用缴获的日制炸药增加推力;将炸药包重量从几公斤提升至50公斤。
淮海战役中,飞雷炮齐射时,炸药包落地爆炸的冲击波能震塌半面墙,工事内敌人往往内脏破裂而亡。 国民党军报告记载:“士兵不是炸死,而是被震死。 ”
飞雷炮的真正价值在于战术创新。解放军发明“近迫作业”,将发射阵地挖到敌军工事几十米外,弥补射程短板;集中百门飞雷炮齐射,形成覆盖式轰炸。
在双堆集战场,180门飞雷炮三轮齐射投射约10吨炸药,黄维兵团的防御工事瞬间化为焦土。 被俘军官感叹:“村庄被打得像一只船乱摇晃! ”这种打法甚至误导英军情报部门,在朝鲜战争中误判志愿军装备了苏制重炮。
飞雷炮并非完美武器。 每具汽油桶仅能使用1-2次,炸膛事故频发;精度差,曾误伤友军。 聂佩璋本人直言其“弊端太多,难堪大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正规火炮列装,飞雷炮迅速退役。但它的遗产仍在延续:叙利亚内战中,武装分子用煤气罐制造“地狱大炮”,原理与飞雷炮如出一辙。
飞雷炮的传奇揭示了军事创新的核心:先进性不只取决于技术复杂度,更在于与战场需求的匹配度。 解放军用汽油桶和黑火药,在一战原始设计上挖掘出极限潜力,正是“以人为本”的军事哲学的体现。 正如淮海战役老兵回忆:“土飞机、土坦克,比洋装备厉害十倍! ”
加杠杆的炒股软件,普通人如何加杠杆炒股,股票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